当前位置: 首页 > 榜单 >中国古老的“音乐博物馆”——泉州北管

中国古老的“音乐博物馆”——泉州北管

2022-07-20 21:33:49

点击上方闽南文化保护中心关注


中国古老的“音乐博物馆”——泉州北管

黄嘉辉

北管音乐简称“北管”,民间俗称“弦管、弦箫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类音乐,被誉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博物馆”。惠安县也有几支零星乐队,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有不少北管社团。琉球的御座乐和日本明乐、清乐与它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是明清俗曲流变的典型。


    

 


 北管分为曲和谱两大类,共有曲牌220多首。曲即声乐曲,大多数来源于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演唱采用官话(相当于现代的普通话),演唱时都配打锣鼓,在乐句、乐段、乐曲结束处,常有衬词“哎哟”,保留了江淮一带民歌的特色。代表性曲目有《层剪花》、《采桑》、《采莲歌》、《红绣鞋》、《打花鼓》、《四季时》、《出汉关》、《四大景》等。谱即器乐曲,大多数来源于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乐和京剧曲牌,演奏时一般不用锣鼓,只用板或木鱼敲打强拍,主要运用“支声复调、一弓一音”等演奏手法,拉弦乐器常用第一把位演奏,并把凡、乙演奏成升凡和降乙,与闽南十音和莆仙十音风格相似。代表性曲目有《八板头》、《大八板》、《江南大八板》、《草琴》、《广东串》、《苏州串》、《花六板》、《三板》、《将军令》、《太平歌》和《六串》、《七串仔》、《十二串》等。乐队沿用江南丝竹乐乐器,参用莆仙、闽南乐器,主奏乐器是京胡、笛子,特色乐器是尺胡、双清,乐队少则7、8人,多则10多人。每逢节庆,北管都要参加化妆、游行、迎神、装阁等活动,乐队前面打着“天子传音”的旗号,与“御前清曲”的南音相辉映,一时蔚为壮观。北管音乐风格的形成受闽南、莆仙音乐和地方方言的影响,既保留江南丝竹乐的明朗幽雅,又柔进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

 

    清朝光绪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泉州市泉港区,就此,它和“兴化曲”(莆仙音乐)一样开始在泉港广泛流传。光绪八年,北管一代宗师刘永赖(别名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游活动,他的笙声深深打动了当地听众,尤其是泉州府府台,后经申报上宪,赐予“佾生”,送他入孔子学府就学,并为其取“前程”名“佾标”字“舞庭”。之后,一年一度的泉州送孔子,“舞庭”师都要受邀赴会。从此,北管受到了地方官吏、文人学士的欣赏和推崇,更加风行传播。为别于“南管”(南音),当地人们就把这一源于省外的民间乐种取名为“北管”,数称“南音北管”。    ,北管在泉港区进入全盛。峰尾、后龙有三十多个教习馆,山腰有二十几个教习馆,惠安县城关有“丽泽”、“金兰”等北管乐社。此时,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海外东南亚等地有“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北管乐社,。    ,旋法似京剧音乐的“兴化曲”(莆仙音乐)在泉港区等地进入全盛,北管被视为“黑曲”,众多北管资料被没收焚烧,乐队被迫全部学“兴化曲”,北管一蹶不振,频临绝迹;但也有不少学过样板戏的艺人,凭着对北管的兴趣爱好私下学习唱(奏)、转抄乐谱、珍藏乐器,现北管的中坚力量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

 

 

1977年以后,泉港各地陆续复办北管乐队,艺人们凭着记忆传教。80年代,农村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北管得到了广泛的注意和流传。1981年,新编北管曲《绣春光》由庄能宗主唱,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音乐会,荣获优秀节目奖(最高奖),北管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颂扬和肯定,成为福建音乐百花园地的一朵奇葩。1986年12月,原惠安县成立了北管音乐研究室,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集整理北管的有关资料,,撰写北管文字材料3万多字,其中部分曲、谱已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等。 


    1995年以后,北管在挖掘、整理、保留的基础上,进入革新发展阶段。经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先后成立了圭峰北管乐社、山腰北管乐团,编印《优秀北管曲选编》,举办北管音乐培训班,山腰凤声芗剧团团长庄清凤独资试验创建北管戏剧团,在泉州市内演出300多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挖掘整编的基础上,林国春、黄嘉辉等一批音乐工作者,对北管传统曲牌进行改编,先后创新了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表演形式,并有新编北管曲《绣春光》(林振良填词林国春改编)、《海峡情思》(黄嘉辉编曲)、歌舞表演《天子传音》、《龙凤呈祥》(张新联词林国春曲)等在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及省、市获奖。北管社团还先后接受了英、美、日、台湾、香港及大陆音乐专家的考察,福建电视台、海峡卫视、泉州电视台、泉州有线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

     2002年以后,北管进入了保护、继承和弘扬阶段。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区文体旅游局指导山腰北管乐团、圭峰北管乐社和郭厝北管乐社录制《泉州北管传统曲牌》VCD4张,曲牌100多首;2003年11月、2005年6月,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分别在庄重文实验小学和南埔、后龙、峰尾、山腰中心小学设立了5个北管培训基地,学员150多人,举办北管知识讲座、音乐会、曲牌展播、研讨会及唱腔师资培训班;2005年5月和2007年2月,区文体旅游局批准成立了郭厝北管乐社和前黄坝头北管乐社,组织指导开展北管传承活动;南埔、峰尾圭峰、郭厝和山腰、前黄坝头5个北管传习所也自发举办北管培训,学员80多人,组队参加泉州市“才艺大比拼”和民间音乐邀请赛荣获一、二等奖等。2004年4月、2006年5月,;2005年9月,泉港区成立了北管保护工程领导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2006年4月以来,还成立了区北管研究中心和协会,组织人员编写北管理论著作和校本教材,举办了北管唱腔师资培训班、培训基地汇报音乐会、研讨会等活动,开展北管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加大对外包装、推介和宣传力度,使北管的保护、继承、弘扬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一些北管论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刊物发表,2008年3月、2017年6月,集著作和教材为一体的《泉州北管概论》(李寄萍、黄嘉辉编著)、《泉州北管演唱教程》(黄嘉辉、王素青编著)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作为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和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泉州分院(泉州艺校)的教材2009年4月、2014年8月,福建省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泉港区等联合成功举办了两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学术交流研讨会,发表论文50多篇。2009年8月、2011年6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分别在泉港区设立了北管学术与实践基地、艺术与实践基地;2010年,泉港区委、区政府将北管传承与保护基地建设列为为办事项目,拨出专款给予扶持;泉港区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在泉州艺校联合开办了音乐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职大专班,订单式培养两届10多位毕业生,现已在泉港区各实小和中心小学北管基地校任代课音乐老师,成为北管保护和传承的生力军。2012年北管乐团首次晋京参加第四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同年首次与台中市何厝新乐轩北管乐团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同台演出等;北管大专班学生在世界闽南文化节与台湾戏曲学院音乐系学生在首次同台同奏北管名曲,引起关注。民族管弦乐《北管韵》、《北管主题随想曲》等作品在国内重大音乐赛事中获奖,歌曲《北管唱起来》在“泉港之歌”全国征歌中荣获金奖、在网上广为传唱重点课题子课题《福建泉州北管现状调查》顺利通过验收,,音乐电视片《圭峰塔下北管悠扬》即将由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随着北管保护和弘扬工作的不断发展,这一民族音乐遗产也日益受到重视,有了新的发展,从民间走向舞台和大中小学课堂,走出福建泉州和中国大陆,成为继南音之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课题和亮点。    

2006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有的闽南文化  共同的精神家园

欢迎扫码关注  闽南文化保护中心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福州闽南话音乐联盟